優化項目:冶金產業升級的新亮點 |
點擊次數:5412 發布時間:2013-7-11 16:12:34 作者: |
“十一五”以來,內蒙古冶金產業依托資源優勢,按照集約采選、集中冶煉、規模發展、深度加工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了一批國際國內領先項目,有效推動了冶金工業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發展,促進了冶金產業向長鏈條、高附加值方向轉變,全區稀土鋼、優質鋼、特種鋼、鋁后加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速度、規模、質量的同步快速增長,內蒙古已成為國家西部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和國家重要的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基地。 按照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要把我區建成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和裝備制造等新型產業基地,這對我區冶金工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立足現狀盤點內蒙古冶金項目及冶金產業發展之路是當務之急。 擴大生產能力 項目結構得到優化 “十一五”以來,在鋼材、特種鋼、不銹鋼、鋁電一體化等冶金深加工項目帶動下, 內蒙古冶金工業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項目結構進一步優化。 2012年,內蒙古鋼鐵產能已超過2000萬噸,鋼軌產能達150萬噸/年,產能居世界第一,成為我國重要的鋼軌、無縫鋼管、板材生產基地;十種有色金屬冶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1%,居全國第六位。 “十一五”期間,全區淘汰落后項目產能961萬噸,淘汰落后鋼鐵企業184戶。目前,包鋼產能占全區產能的50%,進入我國千萬噸級鋼鐵企業行列。同期,自治區有色金屬行業建成一批起點高、技術裝備水平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截至去年底,我區規模以上有色金屬開采冶煉加工企業已達317戶,形成了包頭鋁業、東方希望鋁業、霍煤鋁業、赤峰金峰銅業等一批以有色金屬深加工項目為安身立命之本的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有的是我國規模較大的合金鋁生產企業,有的是高起點、大容量、低污染的大型現代化企業,有的已成為全國性的大型有色金屬企業集團。 隨著一批冶金新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的投產,內蒙古冶金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目前,新建鋼鐵、鋁業項目工藝技術在同行業領先,電解鋁能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新改建、擴建的銅廠采用富氧底吹爐、奧斯麥特爐和富氧側吹爐等較先進工藝裝備,達到了節能、高效、減排的效果。鋅冶煉項目都采用了濕法煉鋅工藝,生產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同期,我區重點冶金企業通過開發新工藝、新技術,全力推進鋼軌等特色優勢項目投產,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目前,包鋼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冷軋和熱軋薄板及寬厚板、無縫鋼管、重軌及大型材、線棒生產線,無縫管、高速鋼軌等產品開始沖刺高端產品市場。 按照自治區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隨著一大批冶金項目的落地投產,內蒙古鋼鐵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其中特種鋼、優質鋼比重占到60%以上;電解鋁、銅鋅鉛鎂產能將分別達到500萬噸和300萬噸。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的鋼鐵和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基地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鞏固。 提高競爭能力 三大挑戰不容忽視 在梳理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就長遠發展看,提高產業競爭力依然是主題,而內蒙古冶金項目與冶金產業卻面臨著不可忽視的三大挑戰。 挑戰一:資源保障能力趨弱,綜合利用率偏低。內蒙古冶金資源富集,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共生、伴生和尾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項目,礦石資源綜合利用率普遍偏低。 從鐵礦資源看,貧礦多、富礦少,且鐵礦成分復雜,雜質多,缺乏相應的鐵礦石深加工綜合利用項目,很多鐵礦無法高效利用。此外,近年亂采、濫挖鐵礦和不規范的開采造成鐵礦資源的大量浪費和資源破壞。據初步測算,按目前開采能力,全區鐵礦可利用資源服務年限為5—30年左右。 從有色金屬資源開采看,采富礦棄貧礦、采易棄難、采主棄次現象普遍存在,有色金屬企業“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生產模式未得到根本改變。目前,我區尾礦回收利用水平僅為10%左右,國內同期尾礦回收利用水平為20—30%,國際尾礦回收利用水平已達到60—70%。 挑戰二:結構性矛盾突出,低附加值產品占主導地位。從總體上看,有色金屬礦山生產能力與下游冶煉能力比例失衡,并呈擴大趨勢。 目前,我區有色金屬加工能力僅占冶煉能力的40%,其中只有鋁深加工能力較強,達到冶煉能力的60%左右;銅、鉛、鋅深加工能力均較弱,只能達到冶煉能力的20%左右。即使在冶煉階段,上下游行業結構失衡也日趨嚴重,除一批新建高起點項目采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外,規模小、高能耗、工藝技術落后的企業仍占較大比重,提供的基本上是原礦、精礦、坯錠類低端產品,深加工度不足。 在鋼和鋼材品種中,內蒙古普通鋼和建筑用材比重較大,“十一五”末,全區優質鋼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進入“十二五”,除包鋼等少數規模企業加大了稀土鋼、特種鋼、精品鋼等高技術含量鋼材項目的生產投入外,大多數鋼企仍以鋼筋、大小型材等低附加值項目為主,致使產品結構相互雷同,產能嚴重過剩,加之冶金產業關聯度較低,下游精深加工項目比較少,影響到全區冶金行業競爭力的提高。 挑戰三:技術裝備發展滯后,節能降耗壓力較大。近幾年,內蒙古冶金企業技術裝備向大型化、高效化、自動化、連續化的環境友好型方向發展,部分工藝裝備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由于全區冶金生產中小企業居多,大部分企業使用的都是上個世紀的陳舊設備,技術落后、工藝單一,總體上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仍偏低,部分大型冶金企業的技術裝備也與國內外大中型企業有一定差距。 技術裝備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區冶金行業節能降耗效果。“十一五”以來,全區冶金行業在清潔生產、污染治理、節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仍低于國內平均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非常明顯。2011年,內蒙古噸鋼綜合能耗697.8千克標準煤,噸鋼耗新水4.99立方米,同期,全國重點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平均水平為601.72千克標準煤,噸鋼耗新水3.84立方米。2011年,內蒙古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產值能耗為0.43噸標準煤/萬元,比全國高23%。按產品看,我區鋁冶煉加工水平較高,能耗基本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其中包頭鋁業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它有色金屬如銅、鉛、鋅等基本符合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的限定值,但尚未達到先進值。此外,內蒙古冶金企業在二次能源的回收、污染治理及三廢的綜合利用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 優化冶金項目 念好“優、精、實、細”四字經 1月15日至16日,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深入包頭市的企業園區、科研院所、社區農村實地考察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和企業的轉型升級,努力把煤炭、冶金、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為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那么,面對挑戰,自治區的治金產業如何能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經濟界人士認為,做強我區冶金產業必須從優化冶金項目入手,而優化項目必須在“優、精、實、細”四個字上下功夫。 做“優”產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必須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擴大市場占有率、推動產業延伸和節能降耗為方向,重點建設一批市場前景好、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競爭能力強、能上規模的冶金項目。 一是依托稀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稀土鋼應用項目,加快建設稀土鋼高端板材系統。 二是結合鋼材市場需求,加快組織實施寬幅板材、H型鋼等一批優勢品種擴建項目。 三是圍繞節能降耗,大力發展低碳冶金項目,支持企業新建高爐爐氣循環項目和余壓、余熱、可燃氣體回收再利用項目及固體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與再利用項目。 四是新建一批產品深加工項目。鋼材領域重點做好扁平材和長材深加工項目。有色金屬加工領域在提升原鋁生產能力和裝備水平的同時,大力發展鋁制品項目,鼓勵發展高性能高精鋁、鋁型材、鋁箔、鋁合金、鋁輪轂、化成箔、壓鑄件等高附加值項目。支持我區有色金屬企業加大對高精銅板、帶、箔、管材、鋅板帶等高附加值項目的投入力度。 五是圍繞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項目建設,加快大唐集團利用粉煤灰資源生產鋁硅鈦合金項目的產業化進程。 做“精”產品質量,提高項目綜合效益。依托重點骨干企業已經投產的優勢項目,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堅持不懈地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大力提升產品質量,推動有條件的區域成為全國冶金精品生產基地。 鋼鐵行業要立足建筑業、機械制造業、汽車、造船、鐵道、油氣輸送、家電、集裝箱鋼材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加快發展特殊鋼、優質鋼、管線鋼以及高鋼級螺紋鋼等項目,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一是促進建筑用材升級換代。采用超細晶粒或微合金化工藝,積極發展建筑用超細鋼絲產業化項目,重點開發高檔次、高強度、抗震、防震、耐腐蝕的三級、四級建筑用棒材。 二是填補制造用材空白。以機械、船舶、汽車等行業急需的高端特殊用材為重點,爭取在高壓管用板材、高強度橋車面板等項目開發上有新突破,重點建設下游行業市場需要的高鋼級的線材品種項目,替代進口,占領高檔產品市場。 三是推動關鍵產品改造提升。結合高速鐵路、油氣開發和長距離輸送管道建設以及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需求,發揮包鋼集團裝備技術優勢,新建擴建抗腐蝕、抗大變形管線鋼、船板鋼和汽車板等高級別板材項目。有色產業要加快實施一批精深高端產品項目,重點建設以“細、小、薄、長、精”為特色的高品質精細產品項目,重點發展高檔涂層鋁箔,超薄型鋁箔和鋁箔復合材料、高質量大盤重內螺紋銅管、環保銅水管、易切削銅材、銅絲及精細高效節能空調、冰箱等制冷系列用銅水管等深加工產品,與高新技術產業市場需求配套接軌。 做“實”資源基地,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抓住當前礦山資源價格相對低迷的難得機遇,充分發揮內蒙古冶金產業沿邊的區位條件,加強對國內外礦山和資源市場的實地調研,按照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原則,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面向國內外加強資源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規模型骨干企業集團加快“走出去”,與國內外礦山公司結成戰略關系,通過采用參股、投資、收購、聯合等多種形式,在國內外建立穩定的鐵礦石、焦煤、廢鋼、以及粗銅和鋁錠等大宗原輔材料資源基地。通過鎖定資源供應渠道,打造物流平臺,力爭形成50%以上資源可以長期穩定供應的新格局,以有效規避市場波動風險,增強資源的穩定供應和市場調控能力,為冶金行業可持續發展積聚后勁。 做“細”節能減排,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加快建設冶金產業循環經濟體系,積極引進大型化、連續式、高精度、低損耗的冶煉、軋制項目。鋼鐵行業全面配套煤氣、蒸汽、爐渣、焦化副產品等資源的回收利用項目,努力使全行業噸鋼綜合能耗降至全國平均水平。積極開展冶金行業清潔生產,加強“三廢”綜合利用,高爐必須配套高爐余壓發電項目和煤粉噴吹項目,焦爐必須配套干熄焦項目和煤氣回收項目,鼓勵企業建設焦爐煤氣脫硫、燒結機煙氣脫硫和高爐煤氣、轉爐煙氣干法除塵項目,力爭使生產過程中排出的余熱、余能、余氣、廢水、固體廢棄物實現循環利用,力爭達到零排放,努力建設成為資源高效利用、生產與環境、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低炭產業群體。
冶金產業,一個為內蒙古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產業。 從“一五”期間國家確定156個重點工業項目以來,我區冶金產業開始了跨越式發展。 時至今日,內蒙古已經形成以鋼鐵、電解鋁、銅、鋅等冶煉加工為主的冶金產業多元化發展格局。 這種多元化格局,注定了一種結果:我區冶金產業已經發展成為與能源產業比肩的內蒙古支柱產業,對全區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曾一度超過了30%。 我區鐵礦及有色金屬礦儲量豐富,成礦條件好,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潛力巨大,并可利用俄、蒙有色金屬資源進行深加工,加上電力資源充足,我區發展鋼鐵加工與有色金屬加工的前景廣闊。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整體上看,冶金產業目前在我區還是一個集約化程度不高的低端產業。 這種低端性重點表現在: 由于冶金資源利用水平較低,我區冶金尾礦資源利用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20個百分點,低于國際水平50—60個百分點,全區目前服務年限低于30年的鐵礦、銅礦越來越多。 由于項目投資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優成為我區冶金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除鋼軌、無縫管、鋁輪轂等少數產品處,全區不少冶金產品出現產能過剩,金融危機以來我區出現的冶金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就是明證。 由于能耗、水耗整體水平較高和技術裝備水平低,全區冶金產業降本增效任務艱巨,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成為內蒙古冶金產業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的關鍵節點。 由于下游配套產業無法跟進,產業延伸不夠、產業鏈條不長成為內蒙古冶金產業實現產業升級的頭號難題,全區冶金產業生產力布局結構、產能布局結構亟待優化。 毫無疑義,冶金這個在我區堪稱“支柱”的產業正在遭遇發展尷尬。 而要擺脫這種發展尷尬,按照內蒙古“8337”發展思路,必須選準方向,即針對冶金產業原字號產品比重大、附加值低、延伸加工不足、資源利用水平不高的實際,在突出重點上做文章。 為此,首先必須大力調整冶金產品結構,爭取生產一批、研發一批、成熟一批、調整一批,瞄準市場實現產品升級換代。 其次要大力推進冶金產品主體生產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聯營,提高鐵礦、銅礦等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高鋁粉煤灰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重點生產加工以高精鋁、合金、輪轂等為主的后續加工產品,為冶金產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鳴啰開道。 同時還要以一批后續產品為推動力,大力推進冶金資源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不斷提高冶金系列產品附加值,培育傳統冶金產業的接續替代產業,通過降本增效推動冶金業向產業發展高端化、產品消費終端化方向發展,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 |
上一條:突破工業品營銷瓶頸 | 返回 |
下一條:引導模具企業創新管理制度 |